当地时间10月27日,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一番表态,把“乌克兰停火”的讨论重新拉回公众视野——他明确说,乌克兰和盟友已经达成共识,要在未来七至十天里拿出一份停火计划。
泽连斯基的话里藏着另一个关键信息:为了向俄罗斯施压促成谈判,乌克兰正在向美国要两样东西——射程能覆盖莫斯科的“战斧”导弹,以及“不需要长时间培训就能用”的类似武器。
而就在前一天(10月26日),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专访里,直接把西方“停火提议”的底给掀开了——他说,欧洲喊的“立即停火”根本不是真要止战,就是想给乌克兰补充武器库存争取点时间。
一边是乌和盟友“按日子推进停火方案”,一边是乌“伸手要大杀器”,另一边是俄罗斯“拆穿西方的缓兵之计”,这场围绕“停火”的博弈,从头到尾都没离开“军事筹码”这几个字。
对泽连斯基来说,“制定停火方案”是做给国际社会看的“和平姿态”,“求战斧导弹”是做给俄罗斯看的“强硬底牌”——在他眼里,谈判桌的话语权,得靠手里的武器撑着。可在俄罗斯那儿,这“边谈边要武器”的操作,就是西方玩了好几年的“以打促谈”老套路。拉夫罗夫都把话挑明了:欧洲的“停火”,就是让乌克兰“歇口气”,等武器到了接着打。
现在所有人都在等那“七至十天”后的停火方案,但更关键的问题是——当“停火”的前提是“拿到更多武器”,这份方案到底是“和平的开始”,还是“另一场博弈的起点”?
或许,只有当各方都放下“威慑的筹码”,“停火”才能从“纸面上的计划”,变成真正走进现实的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