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11电商大促的预售锣刚敲响,不少家长的购物车已经添了“孩子的课外培训课”——毕竟“趁优惠囤课”的念头,搁谁身上都难免动心思。可今天天心区教育局的一则告家长书,直接把这“省钱梦”里的坑扒得明明白白:那些贴着“打折”“赠课”标签的培训课,说不定是等着咬钱包的“刺客”。
这些“优惠套路”,家长最容易踩坑最近刷抖音、快手或小红书,是不是总刷到“双11名师课五折”“AI学习机送全年课程”?还有机构推“三人团购立减800”“转发朋友圈领3节免费课”——看着划算的活动,藏着不少“无资质陷阱”:要么是没办学许可证的“线上机构”,要么是小区里的“无证工作室”,甚至还有违规开展培训的托管机构、AI自习室。他们玩的就是“虚假打折”“虚构原价”的把戏:比如先把原价标到12000,再打四折说“省了7200”,实际成本可能就3000——你以为捡了便宜,其实是给无良机构送了“差价”。
更隐蔽的是“诱导绕开监管”的缴费套路:有些机构会跟你说“不用下APP,直接转我个人账户更方便”,或者用“教育咨询公司”“科技公司”的名义签合同。别信!天心区教育局明确强调:正规购课缴费只有一条路——教育部开发的“校外培训家长端”APP(微信、支付宝小程序通用)。这APP里的机构都有“双证”(办学许可证+营业执照),学费直接打进监管账户,还会自动生成教育部统一的《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》——等于给你的钱上了“安全锁”,万一机构跑路,钱能追回来。
两条“红线”碰不得,记住就不会踩雷不管机构吹得有多神,这两条规则必须刻进脑子里:
-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培训,寒暑假、节假日、周末开的都是违规——哪怕机构有证,也不能碰;
- 没办办学许可证的机构,不管是学科还是非学科,都是“不合格”——哪怕它叫“XX俱乐部”“XX科技公司”,敢收你的钱就是违法。
还有缴费的“三不超”要记牢:不要一次超过3个月、60课时的费用,非学科类培训别超5000元——哪怕机构说“拆分合同交”“分季度付”,都是规避监管的套路,最后亏的是你自己。
踩坑了怎么办?这几步帮你维权要是真不小心掉了陷阱,先别急着骂街——保存证据是关键:聊天记录、付款截图、促销活动页面、合同都要留好。接下来按这步骤来:
- 先和机构协商退费;
- 协商不成找消协或教育部门投诉;
- 再不行就走法律途径——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给你撑腰,怕啥?
双11囤课不是不行,但得“囤对”——与其盯着“折扣力度”算小账,不如盯着“资质”“监管”算大账。毕竟给孩子报课是为了进步,不是给无良机构“送红包”。天心区教育局这波提醒,等于给家长戴了副“防坑眼镜”——看懂规则再出手,才是真的“省钱又安心”。
最后再敲个黑板:捂紧钱包,先看证再付款——这六个字,比任何“优惠”都管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