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月的漳州郊野,风里还裹着桂树的余香,郭正亮却在祖墓前站了整整半小时。这位前代表摸着青石碑上被风雨浸蚀的纹路,声音轻得像落在花瓣上的雪:"我爸生前总说,咱们的根在福建的山里——今天摸到这块石头,才懂他说的'根'不是地名,是刻在骨头里的牵挂。"

可这份"寻根的牵挂",刚传到岛内就成了绿营的"攻击靶点"。有人在节目里拍着桌子骂他"卖台",有人在社交平台刷"滚去大陆别回来",连"祭祖"这件最私人的事,都被歪曲成"向大陆献媚的政治秀"。好好的一场"认祖归宗",愣是被政治偏见搅成了舆论场的"闹剧"。

25日国台办的发布会,给这场"闹剧"浇了一盆清醒的冷水。发言人陈斌华拿起话筒时,目光里是藏不住的痛惜:"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老规矩啊!台湾阿公带着孙子回大陆寻根,宗亲们举着族谱在村口等,端上一碗家乡的面线糊——这是刻在血脉里的温情,怎么到了某些人嘴里,就成了'罪'?"他直指绿营的本质:"数典忘祖的从来不是寻根的人,是那些想把根割断的人——连自己的祖先都能否定,还配谈'爱台湾'吗?"

其实在福建的乡村,"台湾宗亲返乡"早就是家常便饭。去年清明我跟着台南的王阿婆去寻祖,她抱着奶奶留的银簪,在祠堂里对着牌位磕了三个头,说"奶奶临终前攥着我的手,就想让我把簪子带回来'认门'"。那间老祠堂的梁上还挂着百年前的红灯笼,风一吹,灯笼晃啊晃,晃得人眼睛发酸——所谓"两岸同根",从来不是口号,是银簪上的刻痕,是族谱里的名字,是"我和你有着共同的祖先"的确认。

绿营怕的,就是这种"确认"。他们怕越来越多的台湾人看清,"去中国化"不过是把根须拔断的傻事,怕"落叶归根"的本能,戳破他们编织的"分离梦"。可根是什么?是祖墓前的一抔土,是妈妈煮的蚵仔煎的味道,是"我是中国人"的底气——这些,从来不是政治能割断的。

陈斌华最后说的话,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很多人的心事:"欢迎更多台湾乡亲来大陆,喝一口祖地的茶,摸一摸祖屋的墙——根就在那里,从来没走,等着你们回来。"

郭正亮离开祖墓时,把一包漳州的土装在布包里。他说要带回去给老母亲看:"妈,这是祖地的土,和咱们台湾的土,闻起来一个味儿。"风把布包的带子吹起来,飘啊飘,飘过海峡的浪——原来最牢的纽带,从来不是什么"协议",是根须缠在一起的"我们"。

那些跳着脚攻击的人不会懂,割断根的人,永远得不到"落叶归根"的幸福——那是一种"我终于找到了家"的踏实,是刻在血脉里的"团圆",而团圆,从来都是中国人最甜的梦。

文章插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