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岁的俄罗斯士兵谢尔盖·坎多日科怎么也没想到,自己入伍前一天匆匆领的结婚证,会变成死后纠缠家人的麻烦。2023年10月的那场婚礼只办了20分钟,没拍照片、没交换戒指,连亲戚都没通知——唯一的“见证者”是个临时找来的熟人。可等他在俄乌冲突中阵亡后,“妻子”埃琳娜·索科洛娃却拿着结婚证,领走了20万美元的阵亡抚恤金。

谢尔盖的嫂子很快发现不对劲:婚后索科洛娃压根没搬来和弟弟住,一直跟前夫、孩子挤在原来的房子里。“连我弟弟的衣服都没碰过一件,凭什么拿这笔钱?”今年早些时候,俄罗斯民事法院终于宣告两人婚姻无效,还罚了索科洛娃3000卢布。可索科洛娃不服,至今仍在上诉。

谢尔盖的遭遇不是个案。随着俄乌冲突持续,俄罗斯为吸引男性参战开出的“巨额抚恤金”(通常超过1450万卢布,约18万美元),成了某些人眼中的“唐僧肉”。这些以“结婚”为幌子的局,被媒体贴上了“黑寡妇”的标签——她们瞄准前线士兵,用假婚姻套取抚恤金,有的甚至是犯罪团伙精心设计的“产业链”。

俄罗斯当局调查发现,多个犯罪团伙通过本土最大社交平台VK,建立了数十个名为“与士兵约会”“与肩标约会”的女性群。这些群表面是“拥军联谊”,实则是“钓鱼陷阱”:团伙先找单身男性劝其签署兵役合同,再“热心”介绍“对象”,逼着士兵交出银行卡、身份证的控制权。等士兵一上战场,团伙就卷钱跑路。仅俄罗斯中部汉特-曼西地区的一个团伙,就通过这种方式净赚3000万卢布,受士兵人数至今未公开。

更让人震惊的是,有人把这种局当成“商业计划”明说。今年4月,西伯利亚房地产经纪人玛丽娜·奥尔洛娃在播客里直言:“找个在前线服役的人结婚,等他死后你能拿到800万卢布,这很容易。”这番言论引发公愤后,奥尔洛娃不得不录视频道歉:“我对特别军事行动参与者、遗孀和家属深表歉意。”可道歉抹不掉她把“死亡”当生意的事实。

22岁的安吉丽娜·瓦柳基娜则把“假婚姻”演得更“逼真”。去年8月,她与27岁士兵格奥尔基·科斯蒂尔科结婚,同居11天后格奥尔基返回前线。几个月后,格奥尔基提出离婚,今年2月法院宣告婚姻无效。可两周后,格奥尔基因公牺牲,安吉丽娜突然以“遗孀”身份要求领取死亡赔偿金。格奥尔基的母亲忍无可忍,起诉称“她婚内就不忠,现在想靠我儿子的死捞钱”。今年6月,法院判安吉丽娜败诉,彻底剥夺了她的索赔权。

“判断婚姻是不是‘假的’,是目前最大的难点。”俄罗斯法律专家坦言,有的女性会装出“深情”模样——逢年过节发两条消息、偶尔陪士兵住几天,可核心还是冲着钱去。法院要查清“动机”,得翻聊天记录、查同居证明、核财务流水,过程复杂又耗时。

更让人寒心的是,除了“假妻子”,还有亲属来抢抚恤金:疏远多年的父亲突然出现要分补贴,祖父母以“照顾过被俘孙子”为由索要资金。原本用来抚慰失去亲人痛苦的抚恤金,变成了“争夺战场”。

俄罗斯立法者已开始呼吁“下狠手”——有人建议将假婚姻抚恤金定为刑事犯罪,有人提议“若结婚后短期内士兵死亡,配偶无权领钱”。可政策未落地前,局仍在继续。

谢尔盖的嫂子说得直白:“我弟弟是为国家拼命的,死后还要被人,这太让人寒心了。”当“婚姻”变成钱工具,当“死亡”变成生意,伤害的不只是士兵家属,更是前线将士的信念——他们以为牺牲能让家人过得好一点,可没想到有人早早就盯上了这笔“卖命钱”。

说到底,这不是婚姻的问题,是人心的问题。当战争把“钱”与“生命”绑定,总有人愿意跨过道德底线赚“带血的钱”。可别忘了,每一笔抚恤金背后,都是一个士兵用生命换回来的——的是钱,凉的是人心。

就像谢尔盖生前在日记里写的:“我去打仗,是想让妈妈再也不用为房租发愁。”可他没料到,自己的“心愿”,最终成了别人的“商机”。这大概是战争里最残酷的倒影:当枪炮声远去,人性的贪婪,比更伤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