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婶子,这月的800块拿好,还有鸡蛋和牛奶——可别再让你儿子往家带了,冰箱该塞不下喽!”重阳节上午,新乡市红旗区洪门镇张庄村的便民服务中心里,村会计笑着把补贴递到72岁的王秀兰手里。老人攥着钱抬头看向墙上的“老年福利清单”,眼角的皱纹里都浸着笑:“上个月的鸡蛋还剩半箱,这又发,得喊闺女来搬。”

张庄村最近在网上“炸”了——一段15秒的视频里,一群老人围着桌子领红包,有人举着钱喊“花不完”,有人抱着鸡蛋笑,配文“河南一村庄连续十年给老人发福利”。评论区里,网友们追着问:“这是真的?”“我们村能学不?”“羡慕哭了!”

其实,视频里的“红包”只是张庄村“民生棋盘”里的一颗“子”。这个1430人的城中村,把“暖心事”做成了“系统工程”,每一笔福利都藏着“小心机”——

给老人的“固定甜”:从月度补贴到生日惊喜,把“仪式感”做进日常
村庄给老人发40万:已连续发了19年 60岁以上老人每月500-800元的生活补贴,是张庄村坚持了十年的“老例儿”。但更让老人们暖心的,是“额外的心意”:每月5斤鸡蛋、1箱鲜奶准时送到家;80岁以上老人过生日,村两委干部会带着蛋糕、鲜花和300元红包上门;春节、中秋的双份米面油,连包装都是“喜庆红”。“我家老头子82岁,去年生日收到村干部送的蛋糕,捧着看了半天才舍得切,说‘活这么大,头回有人给我过生日’。”村民李阿姨擦着眼睛说。

给全村人的“隐形暖”:从物业费到住院费,把“后顾之忧”变成“稳稳的幸福”
“我们家3套房的物业费,一年3600块全是村里交!”35岁的张磊是做建材生意的,说起这事就忍不住笑,“去年媳妇生二胎,手里紧得很,要是自己交物业费,得从孩子奶粉钱里抠。”2017年村民搬入新区后,张庄村就把“物业费兜底”写进了村规,每年光这一项支出就超100万。
怕村民“大病返贫”,他们出台“住院补贴”:市区级以上医院住院,自付费用每满10万补1万;怕“殡葬负担重”,上世纪80年代就推行移风易俗,按规定办丧事给1万元补贴;连新农合缴费都“直接发钱”——每年400元打到村民卡上,不用自己跑手续。“去年我妈住院花了12万,村里补了1万,这钱够买半年的药。”村民小吴说,“关键时候,村集体就是‘靠山’。”

村庄给老人发40万:已连续发了19年

给年轻人的“未来礼”:从考学奖励到创业支持,把“希望”种进心里
“我去年考上郑大,村里给了2000块鼓励金。”刚上大二的小杨摸着书包上的校徽说,“我妈把钱存进了我的银行卡,说‘这是村里给你的‘读书红包’,要记得感恩’。”张庄村的“教育福利”很实在:考上全国前20高校补1万,没达标的也给2000元;连幼儿园的“六一”活动,村里都会买玩具送孩子。“去年有个小伙子回来开电商公司,村里给了他门面房半年租金减免。”村支书李庆保说,“年轻人是村子的得让他们觉得‘回家有奔头’。”

“钱袋子”的底气:不是“暴富”,是“会花钱”
张庄村的“民生大餐”,靠的不是“天上掉馅饼”。村集体的收入来自三处:电动车市场运营、小区门面房租赁、集体土地收益。“我们对租金收缴严得很,90%以上都能足额到账。”李庆保翻开账本,“2025年集体收入超500万,2026年的租金已经提前到账——钱来得稳,才能花得安。”

村庄给老人发40万:已连续发了19年

有人质疑:“给村民发这么多福利,会不会养‘懒汉’?”张庄村的清晨给出了答案:电动车市场里,村民们忙着卸货、谈生意;小区门口的早餐店,老板娘的手一刻没停;放学的孩子背着书包跑过,嘴里喊着“爷爷,我帮你拿鸡蛋”。“福利是‘垫脚石’,不是‘躺平的资本’。”村民王大哥擦着汗说,“村里帮我们减轻了负担,我们更得自己拼日子。”

张庄村的村委会墙上,挂着“河南省健康村”“新乡市文明村”的牌匾;李庆保的办公桌上,放着连续四届区人大代表的当选证书。“我当村支书12年,没做过啥‘惊天动地’的事。”他指着窗外的文化广场说,“去年换了健身器材,今年要装老年活动中心的空调,明年想修个儿童乐园——这些都是村民提的‘小事’,但把小事做好,就是最大的事。”

再过两个月,张庄村的春节团拜会就要到了。到时候,村民会排着队领1500元年终福利、200元春节红包,孩子们举着糖葫芦跑,老人们坐在太阳底下数钱,脸上的笑比糖葫芦还甜。“去年团拜会我拍了段视频发抖音,有20多万点赞。”村民小李说,“有人评论‘这才是新农村该有的样子’,我回复他‘这就是我们的日子’。”

其实,张庄村的“火”,从来不是靠“博眼球”。十年间,他们把“给老人发补贴”做成了“习惯”,把“帮村民省物业费”做成了“制度”,把“让孩子有学上”做成了“责任”。就像王秀兰老人说的:“不是我们村多有钱,是村干部把我们当‘家里人’——每一笔钱都花在我们的心坎上。”

村庄给老人发40万:已连续发了19年

网上有人羡慕,有人效仿,但张庄村的“民生密码”其实很简单:把村民的“小事”当“大事”,把集体的“钱”花在“明处”。就像李庆保常说的:“当干部的,别想着‘做大事’,先把村民的‘吃饭钱’‘看病钱’‘上学钱’搞定——这就是最实在的‘为人民服务’。”

等明年春天,张庄村的桃花开了,老人们会在树下聊“今年的鸡蛋够不够吃”,孩子们会在花丛中追蝴蝶,村支书李庆保会拿着账本跟村民算“今年的收入和支出”。风里飘着桃花香,也飘着“花不完”的笑声——这,就是最暖的民生温度,也是最真实的“中国村庄故事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