流感的扩散,已经实实在在影响到了日常。截至10月12日,日本有998所保育园、幼儿园和中小学被迫全校或部分停课,仅那一周就新增了328所。家长们一边盯着孩子的体温表,一边吐槽“刚开学又要在家守着”;儿科门诊外排起长队,医生说“最近每天要接20多个流感小患者”。
为啥今年流感来得这么早、传得这么快?专家们梳理的几个原因,其实离我们每个人都不远——
“防感弦松了”。戴口罩、勤洗手这些疫情期间的习惯,不少人慢慢丢了。当大家不再刻意防范,病毒自然有了“可乘之机”;
“跨国旅行带毒”。世卫组织官员伊恩·巴尔指出,这次日本流行的甲型H3N2毒株,过去两个月在澳大利亚、新西兰很常见。而大量澳大利亚人前往日本旅游,等于把病毒从南半球“带”到了北半球,南北半球的病毒交换,让传播机会直接翻倍;
还有“夏天太热的后遗症”。日本儿科医生塚田佳子说,今年夏季的酷暑,让大家更愿意待在空调房里,晒不到太阳——而维生素D的合成需要紫外线,阳光不足导致免疫力下降的人变多,对病毒的抵抗力自然弱了;
另外两个“隐形因素”:一是今年流感疫苗和流行毒株的匹配度可能不高,保护力打了折扣;二是不少人症状很轻,以为是普通感冒,没当回事,结果成了“移动传染源”,让病毒悄悄扩散。
不过也不用过度恐慌。巴尔强调,南半球正在转暖,病毒传播力会减弱,日本的流感不太可能演变成全球大流行,但可能会传到周边国家——毕竟日本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旅行往来太频繁了。而即将进入冬季的国家,反而更容易暴发流感,得提前做好准备。
国内专家也提醒,今年日本的流感毒株和去年不一样:去年是甲型H1N1,今年是H3N2,大众对这个新毒株的免疫力更低,得更重视。要分清流感和普通感冒的区别:普通感冒是鼻塞、流涕、打喷嚏,全身症状轻;流感是突发高烧(往往39℃以上)、全身酸痛乏力、头痛,要是出现这些症状,一定要早去医院——流感虽说是自限性疾病,但可能引发肺炎、脑膜炎、心肌炎等并发症,严重的会危及生命。
其实不管是日本还是其他国家,流感的扩散都在提醒我们:防疫的弦不能松。戴口罩、勤洗手、多晒太阳、打疫苗,这些“老办法”,依然是对抗病毒最有效的武器。毕竟,不管病毒怎么变,保护好自己的免疫力,才是最实在的防御。
这个秋天,与其盯着“流感数据”焦虑,不如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——多出门晒晒太阳,少去人多的地方,万一有发烧、浑身疼的症状,赶紧去医院查一查。毕竟,早识别、早治疗,才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好的保护。